植根87公顷校园总体规划,融合生态雨洪管理与沉浸式学习
信阳学院南湖校区门户景观

信阳学院南湖校区依托起伏的地形而建,旨在打造一个融合户外学习环境、休闲空间、雨洪管理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活力课堂”。作为 Sasaki 2020年制定的校园总体规划的延申,新南湖校区通过功能性且富有感染力的景观设计,强化以互动和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教育使命。校园一期内占地3.7公顷的门户景观已于2025年竣工,后续建设正在持续推进。
从设计伊始,团队便与校方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一个融合学术探索与生态意识的统一愿景。南湖校区门户景观以开放友好的入口形象,彰显学校致力于营造包容可达学习环境的承诺。

从愿景到现实:从整体统筹规划到景观设计与落地实施

门户空间以开放通透的视野延展校园景观,直观展示了校园内部的活力景象
扎根生态语境
生态管理是本次规划的核心,项目致力于保育高地林地、修复湿地生态,强化区域水系功能。设计灵感来源于本地乡土景观,编织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从规整的学院广场到生态花草甸,每个区域都承载了独特的美学表达、生态功能与管理策略。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不仅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师生全年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体验。
蜿蜒于起伏地形的步道网络在融入自然基底的同时确保无障碍通行。校园入口处,色彩斑斓的传粉花园生动诠释了学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诺。

景观系统设计致力于保育高地林地、修复湿地生态,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生活空间

原场地状况:废弃鱼塘、建筑残余与灌木丛生
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
教学、居住与社交空间在景观中有机交织,激发社区联系与协作精神。门户景观的核心装置——镜面不锈钢铸造的 XYU 标识雕塑,既是艺术焦点,也是学校精神的具象化象征。雕塑坐落于广场与镜面水景之间,镜面映照着不断变化的校园生活,流转的天光云影、摇曳的枝叶与往来的人潮交融成一幅动态画卷。这一引人注目的地标作品,凝练了学校对协作学习与体验式教育的追求,成为校园先锋理念的见证。

镜面雕塑作为校园地标,象征动态与体验式学习精神

镜面映照着不断变化的校园生活,交融成一幅动态画卷

从创意构思到模型研究,直至成品制作

景观设计编织出一系列灵活的空间,每个空间都兼具美学与生态功能
镜面映照着不断变化的校园生活,交融成一幅动态画卷
从创意构思到模型研究,直至成品制作
景观设计编织出一系列灵活的空间,每个空间都兼具美学与生态功能
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是梯田式跌水,致敬了当地传统的稻田景观。水系高效地收集并净化来自校园核心区的地表径流,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策略的共融共生。
门户广场则结合了当地石材铺装、香樟林与乡土落叶乔木,营造出既适合校园集会,又富有文化韵味的开放场所。可持续性与文化认同感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广泛使用本地材料不仅降低了碳足迹,也凸显着地域文化基因。

通过将雨水管理与生态修复纳入设计,校园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活力课堂”

门户景观通过本地材料凸显地域文化基因
生态丰富的校园体验
南湖校区将地形挑战转化为生态学习的契机,实现了学术探索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项目保留了高地林地,引入溪谷湿地系统以提升雨洪管理与生物栖息功能。致敬当地传统稻田景观的跌水景观,不仅净化了地表径流,也延续着土地记忆。校园内逾200种植物构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网络。一系列整体性设计策略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更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让自然与学术生活和谐共生。

跌水景观致敬传统农耕智慧,使梯田肌理与生态雨洪管理交织共生

野生动物回归印证生态复苏


生态功能结合美学表达,唤醒探索欲

植根于生态环境,创造出沉浸式学习与探索的机会

功能性与感官体验兼具的景观模糊了室内外学习空间的界限
生态功能结合美学表达,唤醒探索欲
植根于生态环境,创造出沉浸式学习与探索的机会
功能性与感官体验兼具的景观模糊了室内外学习空间的界限
信阳学院南湖校区一期门户景观不仅仅是一处校园入口,更是一份关于再生性设计的宣言。通过将荒置场地重塑为生机盎然的生态与教育枢纽,项目印证了景观设计可以实现修复生态系统、传承文化记忆与激发学习体验之间实现有机共融的使命。
想了解更多项目细节,请联系 张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