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苏州河:上海工业运河的复兴

The history of Suzhou Creek is integral to the story of Shanghai—and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a modest fishing village to the cosmopolitan financial hub it is today.

苏州河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她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交通运输要道和繁忙的工业河道,苏州河曾为上海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城市标志性的天际线在短时间内在周围拔地而起。但从20世纪中叶起,快速城市化伴随的工业和生活污染对曾经繁荣的苏州河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们开始对其避而远之。

在上海人的记忆中,苏州河近几十年一直是“黑臭”和边缘化的代名词,不管是其南岸国际化的静安区还是北岸相对落后的闸北区,其区域中心皆远离河流而建。上世纪90年代,政府在亚洲开发银行资助下,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以期赋予苏州河新生,恢复往昔的辉煌。另外,随着近年两岸行政区的合并,位于新行政区中心的苏州河将有望成为崭新的城市枢纽。

随着苏州河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上海政府于2016年举办国际设计竞赛,为长达12.5公里的一线滨水区寻找大胆可行的发展方案。设计初始,项目仅要求对河流沿岸的现状进行探索和思考。然而团队并没有被项目既定范围所局限,而是将更大区域纳入统一考量,旨在提升苏州河的地理和社会地位,与上海的城市发展并肩而行。

设计团队为项目提出了富有远见的规划方案,未来的苏州河将发展为一个人文聚集地,而不再是从地理上和认知上隔断城市肌理和社会阶层的分水岭。规划系统性地整合多元的社会和生态功能,连接社区,并把珍贵的滨水区还之于民。

考虑到苏州河完全有潜力发展为区域名片,设计提议将现有滨水区域扩大并延伸至相邻街区。但是,河滨已被工厂、码头、混凝土防洪墙占据,公众无法步行前往;未经规划管制的开发同时也阻挡了视线通廊。

为充分挖掘区域的潜能,城市设计采用了“后推、引入、对接、延伸”的策略,重新缝合两岸破碎的城市肌理。规划将沿河线性景观“后推”入相邻社区,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也作为纽带将人们导向滨水区域。通过强化建筑间的视线通廊,将现有和新建的商业和文化功能“引入”到滨水区域,让更多功能接近水岸,增强主街向岸线的导向性。通过桥梁“对接”两岸,提供各种新的连接点,帮助行人克服现有的空间屏障,促进两岸公共空间的互动。最后,将苏州河沿岸的公共领域“延伸”至相邻街区,使滨水区的活力带入城市腹地,使区域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在扩展河流沿岸公共空间、平衡区域内高密度开发的同时,规划打造了一个连接贯通主要公共空间、适于步行的滨水廊道。苏河沿岸和邻近街区内新设置的绿地公园间距不超过500米,既满足了城市长久以来对更具活力、社区导向性开放空间的需求,同时又兼顾了滨水区与周边社区的动态联系。

规划还强化了区域和邻近目的地之间的联系。苏河沿线将形成一个城市走廊,成为连接周边区域和上海火车站以及五条地铁线路的核心步道。新建的综合开发项目将为长久以来被隔离的区域带来活力。并联通M50创意园区等邻近目的地。

设计在为苏州河带来新生的同时,还希望展示其在伴随上海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足迹。苏州河沿岸诸多社区中独具本土建筑和延展通达的步行网络得以保留,将被改造为保留原有特色的综合性目的地。河流沿岸的旧仓库,如福新面粉厂、四行仓库等,则将被改造为文化项目,进一步强化该地区已经蓬勃发展的艺术氛围。

考虑到苏州河作为航运要道曾经在城市货运中占据过重要历史地位,设计运用现代的语言,将其改造为一处承载人流的景观轴线,让公众从独特的视角体验上海。与纽约高线公园和芝加哥滨河步道类似,项目在保留工业遗址历史的基础上,将苏州河改造为促进社区交流、享受自然美景、活化城市肌理的全新目的地。

通过分析美国俄勒冈波特兰的齐德尔开发区总体规划、智利的拉斯萨利纳斯总体规划以及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等重要滨水开发项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项目位于何方,滨水区的改造远远不止于空间本身的改变——深思熟虑、融会贯通的设计能够为区域带来新生,提升城市的整体体验。改造滨水工业区和重新定位邻近社区的成功秘诀在于认识到人类亲水的天性。因此,设计的主旨在于提高可达性、安全性、增强活力和美感。满足上述条件以后,我们再恢复并重新利用水体,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打造符合现代需要的生态和谐新社区。

这是我们全球滨水项目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点击这里阅读《齐德尔开发区:扩展波特兰的滨河公共空间》,点击这里阅读《拉斯萨利纳斯:改造棕地·重塑城市生活轨跡》。

Sasaki colorful logo Sasaki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