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构筑未来校园

“或许最有突破性的进展,是我们意识到人类并非活在绝对虚构或真实的年代,科技在这年头赋予了我们力量,在虚实交替之间开发新知识,呈现别样的美。”

– 玛莉·苏·科尔曼,美洲大学协会主席

人类已然迈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自动化系统、5G网络和物联网(IoT)、虚拟现实以及更多陆续出现的技术,正逐步重塑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模式。面对这些挑战,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统无不推陈出新,务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装备他们迎接起伏不定的经济气候。数字化学习环境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校园,学生因此能够涉足不同领域,建立跨学科联系,为日后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做好准备。校园层面的改革措施,不仅与广泛的文化和经济变化息息相关,更为教学和研究开拓种种改革机会。

要在未来的职场通行无阻,跨文化沟通和人际交往技巧是必备条件,为使学生有能力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取得成功,鼓励他们通力协作是二十一世纪教学环境的不二前提。社会形态日益变迁,越来越多大学以全面而开放的手法,培育个人(而非群体)的“4C”才能,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4C”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志于终身学习的人倾向自主学习,时刻愿意提升自己的技能,更贴近时代步伐。

同样,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在急速变化,与Sasaki合作的许多印度、新加坡和亚洲等地的大学,纷纷着手建设学生公寓及相关生活设施,真正在校园融合学习与生活,这样无非为了加强人际联系,鼓励同侪学习,打造全天候的校园生活体验。

此时此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在为这些恼人的问题反复思量:如何在早已通过验证的旧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之间寻求平衡?高校和大学应当如何深谋远虑,按自身情况设定目标?二十一世纪校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些因素一旦确定,一所大学——无论是百年老牌学府还是登场不久的菜鸟——又应当如何将之融入校园和学生身上?通过灵活的布局规划,全面考量师生的身心健康需求,重新审视并整合技术设备,发展以实践和解难为本的教育方法,教育机构定能奠定学生的知识框架和技能,带领他们为当前环球经济需求做好装备。下文说明了Sasaki如何创建灵活弹性、具有适应力且耐久的二十一世纪校园。

#1:无惧未来变化:建立灵活弹性的校园框架

为了促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少学院和大学目前都在重新定义学习环境,当中的重点在于培育创业思维,促进跨学科的协作式学习,以及以社会现况为蓝本,推行项目制的体验式活动。要缔造具有适应力的校园,使其变得灵活弹性,可从调整教室的规模着手。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活动,还是不定期的特殊节目(例如演示会、评论会或考试)和全校性的活动(学生生活论坛或学生组织会议),凭借灵活的布局配置——简单如重组教室的家具和技术设备,校园都能适时“变身”,应付自如。

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有助提高教室的灵活性。以新一代的预制建筑和模块化建筑类型为例,它们的设计是集成数字信息的产物,一座设施的所有方面,包括它的组装方式和性能表现,都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而得出的,所有组成部分作为组群和元素而得到预先确定。比较传统的施工方式,利用模拟技术进行设计尽管初始成本较高,但建筑物却能够借由一套本质上极其灵活的系统,把未来的功能需求预算在内,并随时间推移而调度变迁,长远地保持实用和相关意义。

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可扩及整个校园层面。一旦制定灵活的规划框架,校园的场地感油然而生,这样对强化连通性以及建构范围更广的景观系统也大有作用。不同的“建筑组群”被配置到大型的校园体系之中,“建筑组群”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建筑类型、开放空间、遮阳步道和种植方案——组合而成,其配置方式则以教学准则、功能和功能之间的预设距离还有室内和室外空间关系三大条件而决定。一个“建筑组群”如同一件配套元件,包含所有必须的学术单位、宿舍设施和研究设施,而且与特定类型的开放空间并列;千变万化的组群合并方式,能够在传统的教学单位之间酝酿创新关系。

面对潜在的扩建计划和不断更新的使用需求,灵活地配置建筑组群,可让校园随时“变身”,这是首要的规划方向。同时,未来校园也应当清晰掌握场地的水文、栖息地和地形条件,与之充分整合,这样才能产生层层递进的框架,强化广域生态系统,为校园创造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

#2:照顾身心健康: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模式

只有真正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才能实质地与环境形成健康关系,这些校园在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补充方面更有效率,使用者也因此享受到更惬意、而且易于维护的空间。耐久度是可持续设计的关键构成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物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以“变化”和“适应”为前提所设计的建筑物,具有整修改造潜力,能避免拆掉重建的命运。时间愈久,这种建筑设计策略可大大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碳足迹。灵活的、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优化的基础设施系统和韧性景观充分整合之后,将有助于迈向更高的环境管理水平,实现零能耗/碳中和校园。

随着健康生活方式备受推崇,环境和建筑规划也须相应配合,以支持人们在身心、学术、灵性、社交和经济的正面发展。理想的未来校园应通过整合各种主动式和被动式休闲设施、社交空间、绿色空间,倡导平等共融价值,推动学生的全人发展。多元化的设施将构成师生校园生活的基石,教学和社交生活穿插其中;一系列户外、户内聚会空间和庭院交错布置,这既可是非常规的学习场地,又可化身为聊天、联谊的平台。通过完善的健体设施规划,校园不仅呈现必不可少的健身和休闲设施,也提供与硬件同样重要的健康信息和营养咨询服务。

#3:拥抱新浪潮:以崭新科技革新校园

先进高端、适应性强的技术是现代校园赖以发展的根基,也是迈进二十一世纪教育领域的不二法门。开发一套富有韧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系统,能推动云端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为教与学、知识传播、操作、维护和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虚拟平台。

利用科技建构全沉浸式模拟环境、非沉浸式计算机模拟环境以及混合式物理/数字化空间,能够为实验过程创造安全的、较不耗费资源的环境。 作为5G网络的全面的、可扩充式整合过程的关键一环,扩增现实和虚拟现实(AR / VR)和形形色色的可穿戴设备(wearables)在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而且不受时间或地点所限。潜力无限的“数字到实体”(digital-to-physical)生产环境,对下一代的创客空间无疑大有裨益。

因虚拟现实、远程呈现(telepresence)和数字化表现技术而衍生的全球门户网站,让大学跻身知识传播前沿,在展示自身的学术成果的同时,无间断参与全球议题的讨论。借由数字基础设施,大学可与全国以至国外机构和产业连接起来,甚至投放更多资源开发项目主导的实验式教学设施、个人化学习范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OOC)以及线上认证计划。

#4:反复测试验证:培养实验精神

“通过创造而学习”是当今一股革命性的力量,原型制作(prototyping)、破坏(disrupting)、黑客(hacking)与创造(making)等意念,大大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和工作场域,这股力量如今正为大学呈现绝佳机会,驱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学模型,打破常规,催生跨学科思维方式。

结论

过去数十年,全球文化、经济和环境都在经历巨变,亦步亦趋的数字化进程,意味着改革只会有增无减,事实上,随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而衍生的强大联系网络、自动化生产和五花八门的颠覆性新技术,都是世界改革背后的铁证。正因如此,今天的学生更有必要加强自我装备,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球经济;同时,只有实践跨界协作和学习,才能培育学生的韧性和应变能力——要迎合不停更替的经济气候和技术要求,下一代劳动力必须具备这些素质。

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我们应如何构筑校园愿景,向未来迈进? 要寻求答案,打造一所满足二十一世纪教育需求的校园,上文所述的四个要点——营造灵活的校园环境,实践兼顾人类和环境健康的可持续设计,利用科技开发数字化基础设施,培养实验和解难精神——显然便是有效方法。

Sasaki colorful logo Sasaki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