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rakkamakul与BCNC协力完成中国城艺术装置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oston Chinatown Neighborhood Center (BCNC)’s 2019 Residence Lab, Sasaki landscape architect Ponnapa Prakkamakul and Chinatown residents Henry Ko and Warren Wong have designed a series of interactive art pieces to be displayed in an empty lot near the Chinatown Gate.

Sasaki的景观建筑师,同时也是泰籍华裔的波士顿当地艺术家Ponnapa Prakkamakul (陈可意) 和中国城居民Henry Ko丶Warren Wo与波士顿华埠社区中心(BCNC)2019居住实验坊合作,携手设计制作了一系列互动艺术作品,它们将在中国城牌坊附近的一处闲置空地上进行展示。

BCNC居住实验坊将来自社区的艺术家和来自中国城的居民聚在一起,共同策划设计这一个波士顿历史街区的公共艺术装置。今年项目的主题为:“如何以一种保护和促进邻里身份认同的方式,为居民带来对中国城公共空间的主人翁意识?”Prakkamakul和她的合作伙伴设计了艺术项目“舢舨”,由摇摆坐凳和超大尺寸的中国象棋组成,以此激活曾经无人使用的空间,并透过在坐凳上蚀刻文字纪录下居民的话语。

半月形的红色坐凳邀请游客在此沉思丶休憩,并且感受心中的宁静。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绿洲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更是一个让人在继续行走前汲取能量的场所。中国城对许多移民来说就像是一座绿洲,奔波而来的华人群体会在中国城停歇,在这里他们找到团体的归属感,积蓄能量,再继续踏上征程。随着坐凳徐缓地摇摆,这个作品带领访客暂时逃离现实,那是仿若子宫般的温暖摇篮,或是父母的温柔手臂,或是老人的宁静摇椅,亦或是曾经洪潮泛滥平原上稳定舒缓的潮汐。这些动作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使用者提供了片刻的喘息,他们可以在此稍作停歇,同他人互动,与内心对视,再继续前行。

坐凳上蚀刻的引述来自于团队和社区成员的对话,这些人过去常常坐在中国城牌坊附近的开放空间。团队邀请年长的居民分享在中国城的生活故事丶移民到美国的挑战和缙绅化给他们社区带来的影响。这些引述同时被译为英语丶粤语丶华语和盲文。盲文采用上下倒置印制,以便访客在坐凳上摇摆时阅读。这些引述不仅反映了中国城的历史,也提醒着访客,如果他们曾因为无人倾听而难过,他们并不孤单。

除了坐凳,Prakkamul和她的团队还创作了超大尺寸的互动性中国象棋,吸引各年龄段的访客认识中国传统。在中国城公园丶红栎中学和Josiah Quincy学校举办的儿童参与式设计工作坊中,新的“女王”棋子被创作出来,与传统版中双方均为男性化的“将”、“帅”不同,这是完全现代的改造。

Sasaki的营造实验室在装置的产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建材实验室负责人Jay Nothoff针对作品可行性提出建议,并帮助Prakkamakul测试了各种不同的设计。他们甚至还开发了一项在油漆材料上进行安全蚀刻的新技术。如Prakkamakul 所说:“建材实验室给了我们实现所有想法的机会。”

装置取名为“Sampan”,将在2019年8月23日至9月28日进行展示。在泰国,“Sampan”意味着一种连接或关系。在华语中,它是指一种在亚洲广泛使用的中式平底小船——舢舨——用于交通运输、打渔,甚至起居。词语源自粤语的“三板”。

Prakkamakul在此向Michael Grove, Brad Prestbo, Jay Nothoff, Jonathan Greer, Ezekiel Flores, 韩旭, Hana Estice, Emma Flowers, Sam Pease, Felipe Francisco, 曾子扬, Astrid Wong, Thom Brown, Lanmuzi Yang, Sam Lee, Osazemen Ehigiator, Hossein Goudarzi, Anthony Fettes, Aubrey Fan, 崔沐晗, Justin Kollar, Jason Ng, 马彬彬, 葛梦婷, 邰子轩, Sarah Bush, 钟石领, Didier Lucceus, Hanisha Bhaktula, Kai Ying Lau, 和Gwendolyn Sands就他们在项目中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Sasaki colorful logo Sasaki English